纺织学院针织与服装工程系党支部,立足针织工程专业,专业成立于 1958 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针织本科专业。1993 年为适应国家发展需求,针织工程系拓展为针织与服装工程系,同时原针织支部更名为针织与服装工程系党支部,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党的优良作风,多次获得各级优秀团队和基层组织荣誉称号。党支部目前共有正式党员9名、入党申请人1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党员占75%,具有较强的活力和战斗力。支部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怀“国之大者”,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之才,并始终将专业特色的发展与国家重大需求密切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将支部建设成为党建引领科技创新领跑的坚实战斗堡垒,不断将论文和创新成果书写在中国大地上,多次助力了我国“天宫”、“天舟”系列飞船及空间站建设,“北斗”、嫦娥四号“鹊桥”、“天通”等多颗高性能卫星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等,为国家教育和航空航天重大需求做出贡献。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党支部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学思想”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支部党员开展理论学习,深化理论武装。支部班子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在支部内营造了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带领支部党员不断将论文和创新成果书写在中国大地上,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和各类重大需求贡献了纺织智慧,2021年党支部案例《立足学科特色,助力国家航天重大需求》入选《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基层党建创新实践案例汇编》。支部党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别贡献奖“桑麻学者”、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等1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荣誉;多人次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2021年党支部获评东华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党支部入选东华大学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党建工作示范党支部”,1人次入选创建东华大学共产党员先锋岗,2022年支部获批创建第二批“上海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把立德树人融入行动,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之才。支部始终突出党建引领,心怀“国之大者”,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创新纺织经编技术,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组织支部党员为师生办实事,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施学生、教师和评价综合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了以教学为核心、教师为主体、学生创新为驱动的教学、教师、管理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新工科背景下的纺织工程专业“针织学”的基础教学,提升纺织强国人才素养。支部党员参与编写《纺织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2022年获得首届上海市思政课程教学活动自然科学组一等奖,近5年指导学生立项国家/市级大创项目8项、发表论文20篇、申请专利10余项、参加各类学术竞赛获奖10余项。同时在党支部的带领下,针织系教师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增强了学生在校企平台和科研基地的学习实践能力,在国家战略亟需领域及航空航天方向已培养20余名研究生投身于东华大学、中国商飞、航天五院等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把事业发展记在心中,科技创新催生高质量发展动能。支部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科创攻坚主战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自2004年开始承担“航天器用玻璃纤维网格基板材料”项目,2011-2023年之间多次成功为“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等插上轻盈“玻璃翅膀”电池帆板,推动了我国空间站建设的进程。2008年起开始与相关研究所携手开展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金属网的科研攻关,助力北斗等卫星天线撑起“太空伞”,开创了我国卫星天线金属网自主国产化的历史,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口径10米以上收发共用星载天线的国家,2015年至今成果多次应用于“北斗”、“天通”、“鹊桥”等高性能卫星大型可展开天线,2023年为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编织”高科技天线关键材料,又一次成功服务国家航天事业。从“轻盈翅膀”到“太空伞”,支部不断创新纺织前沿技术,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实干担当新篇章。